今年以来,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保持强劲增长,总装机已超过16亿千瓦,不断实现新突破,为我们国家发展提供强劲绿色动能。
在渤海海域,百万千瓦装机的海上光伏项目日前开工建设,十几条施工船,正在近2万亩的海面上,铺设200多万块光伏板,建成后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17.8亿度,渔业养殖年收益2700多万元。
在西藏那曲,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吉措百兆瓦风电储能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18台风机建成投产,每年可以发电约2.37亿度,为西藏北部地区提供更可靠的清洁电能。
今年上半年,全国重点调查企业电源投资中,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投资占比超过七成。
可再生能源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在内蒙古,全国顶级规模的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日前并网发电,依托一体化智慧调控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弥补新能源波动大、间歇强等问题。
在广东、云南等南方五省区,南方电网开发的人工智能负荷预测系统,通过30多种AI算法,自动计算出省、市未来10天的电力负荷情况,为电力调度提供精准预测。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量中,有超过八成来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前,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占比已从2023年底的32%提升到35.1%。
国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坚持集中式、分布式并举,陆上、海上并重,实现多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互补协同,加快实现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能更加进一步分为再次生产的能源和非再次生产的能源两大类型。再次生产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它们在自然界能循环再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不需要人力参与便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非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一种能源。
在19世纪中叶煤炭发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大多数来源于太阳光。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水能:水不但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它还是能量的载体。太阳能驱动地球上水循环,使之持续进行。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磨坊是利用水能的好例子。而水力发电更是现代的重要能源,尤其是中国、加拿大等满是河流的国家。
风能: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风能的大小决定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我国北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岛屿,风能资源丰富。人类已经使用了风力几百年了。如风车,帆船等。
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它的计量一般以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总量,包括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自古人类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
地热能:地热能是贮存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它可拿来发电,也可以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但真正认识地热资源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却是始于20世纪中叶,现代则是主要利用地热来发电。
海洋能:海洋能是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的统称,海洋通过种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例如,潮汐的形式源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涨潮和落潮之间所负载的能量称之为潮汐能;潮汐和风又形成了海洋波浪,由此产生波浪能;太阳照射在海洋的表面,使海洋的上部和底部形成温差,从而形成温差能。所有这些形式的海洋能都可拿来发电。
生物能:生物质能是指能够当做燃料或者工业原料,活着或刚死去的有机物。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许多的植物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包括了秸秆、芒草、柳枝稷、麻、玉米、杨属、柳树、甘蔗和藻类生质燃料、沼气(甲烷)、牛粪等。
2024年的暑假,14个来自北京、上海的孩子在贵阳进行了一场拥抱清凉夏日的深度体验。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
今年以来,贵州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强化省外省内就业服务“一张网”建设。
开阳热电联产及配套项目是贵州省兴建的第一个集中供热项目,是为开阳工业园配套建设的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