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信息
来自安徽省无为县农村的 60 后王传福,白手起家创办比亚迪公司,并让公司在 2023 年和 2024 年连续两次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15家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气候科技公司榜单”(15 Climate Tech Companies to Watch)。
这份榜单旨在介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最大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以其他方式应对全球变暖威胁的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在 2024 年的 15 家上榜企业中,比亚迪也是唯一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上榜企业。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办于 1899 年,创立至今已有 125 年。它为何连续两次选择比亚迪?
对于再次入选的理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气候记者凯茜·克龙哈特(Casey Crownhart)写道:“如果你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包括在内,比亚迪就会摘得桂冠。但如果你追求纯粹,只考虑完全由电池驱动的汽车,那么第一名就是特斯拉。而现在,比亚迪正在撬动特斯拉的王座,试图在纯电领域打败它:比亚迪在 2023 年最后一个季度的销量超过了特斯拉。比亚迪在电动汽车交付方面的速度和规模使其成为我关注的焦点。”
2023 年 10 月,99 岁的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在接受美国商业播客节目 Acquired 访问时表示:“我可能是比亚迪的一个大粉丝,但当此公司在赛道上疾驰时,我感觉到很紧张。”
芒格回顾称:“我们曾劝阻他们(比亚迪)莫轻易进入汽车行业。比亚迪是通过收购一家破产的汽车公司进入了汽车行业。我认为,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坟墓...... 但他们没听从建议,仍然继续行动。”
事实证明,王传福最终交出了让芒格满意的成绩单。后来,芒格将王传福介绍给自己的搭档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再后来便有了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故事。
巴菲特称王传福是自己最欣赏的四位 CEO 的其中一位,并认为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即 Jack Welch,通用电气集团原 CEO)的混合体。
比亚迪创办于 1995 年,最早是做电池起家。2003 年,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开始跨界造车,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对此,在 2023 年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上,王传福在演讲中回忆称:“2003 年,我们带着新能源的梦想进入到汽车行业。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各种质疑或嘲笑扑面而来,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 20%,长期资金市场给我们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在 2004 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首次展出三款新能源汽车,全场其他展台上则全是燃油车。
“大家看不懂,也看不上,更看不起。所有人都在质疑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到底行不行?”王传福在上述演讲中表示。
然而,20 年后比亚迪击碎了当年的质疑声。2023 年,比亚迪销售 3024417 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包含纯电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62%。
对此,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记者莱安农·威廉姆斯(Rhiannon Williams)写道:“这家总部在中国深圳的公司迅速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在过去,比亚迪已经连续 11 年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龙头地位、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业,2024 年 9 月比亚迪汽车销量为 419426 辆,预计 2024 年全年要卖出 360 多万辆车(目前这一销售目标已被提至 400 万辆)。
那么,比亚迪为什么行?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评论文章中,可以将其优势归纳为四个点:制造优势、海外布局、正在努力“补课”的自动驾驶能力、芯片制造能力。
瑞银曾在一则分析报告中表示,和欧美传统制造商相比,比亚迪拥有 25% 的成本优势。瑞银分析师在拆解一款比亚迪 2022 年款车型之后发现,其中大约四分之三的零部件都是比亚迪自主制造的。
在制造上,比亚迪走的是大包大揽的路线,只要自研价格比外采价格实惠公道,就么大部分会选择自己动手。哪怕是出海运输,其也自行花费 50 亿元购买 8 艘货船,从源头上解决出海运输问题。
在汽车制造上,王传福复制早年造电池的经验。对于一些简单的流程,他尽量通过雇佣工人来完成,借此避免昂贵的自动化设备投资。正是凭借这样的制造优势,让比亚迪得以把早年的油车 F3 售价降至 8000 美元,仅有当时丰田卡罗拉售价的一半。
王传福曾把丰田作为自己追赶的榜样,而比亚迪对于制造成本的精打细算,反过来吸引了榜样的羡慕。2018 年,慢慢的开始崭露头角的比亚迪,引得时任丰田汽车 CEO 丰田章男来到深圳拜访王传福。
据媒体报道,王传福对同事说他担心丰田章男会提到比亚迪早期汽车和丰田车型比较相似。但是,据知情的人说,在见面中的大部分时间,丰田章男反而都在向王传福提问,以及请教他是怎么来实现低成本生产的。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记者莱安农·威廉姆斯写道:“比亚迪能够最终靠自己的子公司采购一切,包括采购电池、电机,以及制造价格实惠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公交车和单轨所需的大部分零部件。这种方法不仅使其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制造汽车,严格的管控也使其能够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创新,迅速将新功能投入生产。”
这让比亚迪的造车速度也在逐年加快。生产第一个百万辆汽车,其耗时 13 年之久;生产第二个百万辆汽车,其花费 1 年;生产第三个百万辆汽车,其用时 0.5 年;生产第九个百万辆汽车,仅使用 0.17 年(即 2 个月)[1]。
而在最初,比亚迪并非没有考虑过从供应商采购零部件。但由于当时并不具备谈判优势,所以对那些成本比较高、同时外部协同效率较低的零部件,比亚迪坚持自己做,最终实现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并成为目前少有的掌握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从硅提纯、到晶圆、到芯片制造、到零部件产研、再到整车装配,其已形成全产业链的自研自产。
在汽车领域,比亚迪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凭借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系统、DMO 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等技术,为自己打开了更多发展机遇。
其中,刀片电池最为出名,其具有高安全、长寿命、高续航等特点,不含镍、钴金属,目前已通过行业最严苛的单体电池针刺试验。对于这款电池,有媒体评价称:“(刀片电池)几乎以一己之力把磷酸铁锂电池重新拉回行业发展正道。”
有媒体报道,就连竞争对手特斯拉也要采购比亚迪的电池。尽管后来特斯拉出面辟谣这一消息,但还是能在外媒看到不少报道。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记者莱安农·威廉姆斯写道:“比亚迪车型的经济可负担性是其吸引力的关键部分。该公司最便宜的汽车是海鸥,在中国的售价不到 1 万美元。”
这样的制造优势,甚至让比亚迪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了口罩制造的快速支援。新冠疫情期间,王传福紧急组织人力生产口罩。这些口罩大部分免费捐赠给急需部门和特定人群,其余则向市场供应。
口罩生产期间恰逢春节假期,但是比亚迪员工放弃休假,王传福动员三万名工程师画图纸,七天做出第一台口罩机,并在三周之内完成口罩熔喷布的设计和制造。对此,王传福表示:“这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社会需要,为了一种责任。”
造口罩期间,累计有 10 万比亚迪员工去参加了,甚至将汽车制造产线挪出来,专门为口罩产线腾出地来,产能最高时一天可以生产一亿只口罩,是其他口罩企业的五倍左右。
王传福表示:“这便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即能把整个产业链动起来。当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这些制造业代表站出来时,什么都可以造。”
在比亚迪眼中,它的市场范围是没有边界的。在上述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上,现场播放了由比亚迪员工和车主合唱的 Beyond 歌曲《海阔天空》,其中分别有来自中国、墨西哥、瑞典、泰国的车主参与演唱,映射出比亚迪的出海决心。
在歌曲视频播完之后,也许是歌词描述和比亚迪的成长经历过于相似,王传福罕见地开始哽咽。
他说:“刚才看了这支海阔天空的视频,唤起了不少的回忆,其实这首歌也是比亚迪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所有人都在质疑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到底行不行?迎着这些质疑或嘲笑,我们没放弃...... 比亚迪就想做一道证明题。证明什么呢?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车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从 2003 年迎着冷眼与嘲笑进军汽车领域,到 2023 年被网友加冕为“迪王”,王传福认为比亚迪走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中欧商业评论》也评价比亚迪称:“这是华为之外,另一家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公司依靠长期技术投资后来居上的样本。”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莱安农·威廉姆斯写道:“在中国以外的市场,比亚迪可能还没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它已经因价格实惠、易于使用的电动汽车而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认可。2023 年,比亚迪的国际市场仅占其总销售额的 8%,为了扩大这一市场,比亚迪正在全球各地迅速建厂,并大力投资和建设一支庞大的汽车运输船队。在过去的 18 个月里,该公司已进军巴西、澳大利亚和泰国等新市场,并宣布其在印度尼西亚的新工厂已生产出第一批汽车。同时,比亚迪慢慢的开始在匈牙利建造其第一家欧洲工厂,最近还公布了向土耳其一家工厂投资 10 亿美元的计划,该工厂预计每年将生产 15 万辆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尽管西方国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比亚迪正在努力降低在全世界内制造和运输其车辆的门槛。”
相比之下,比亚迪在东南亚尤其是在泰国的出海成绩单似乎更为亮眼。2024 年 7 月,比亚迪举办了泰国工厂竣工暨第 8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活动。
从泰国首都曼谷素万那普机场到曼谷市中心的路上,高架桥、楼宇和商铺上遍布“比亚迪 NO.1”的标语。
而在此前,泰国汽车市场一直被被日系车牢牢占据。在比亚迪的进攻之下,这里已经换了天地。
据新闻媒体报道,截至 2024 年 8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足迹已遍布全球 94 个国家及地区,乘用车足迹涵盖全球 84 个国家及地区,400 多个城市 [2]。
智能驾驶在一开始并不是比亚迪的长板,甚至几年前王传福质疑智能驾驶的言论至今仍在网上广泛流传。
但是,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 浪潮的涌现,让比亚迪开始在智能驾驶上下猛劲。
2023 年上半年,王传福将智能驾驶升级成比亚迪的核心战略之一。媒体报道称王传福晚上十一二点还会和同事讨论智驾问题。
2022 年中,比亚迪新技术院智驾团队只有 100 多人。到了 2024 年 8 月该团队已经有 4000 人。
此前,比亚迪更倾向于从内部培养管理者,比如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从 2004 年刚毕业时就加入比亚迪,在 20 年间从渠道研发人员成长为“公关一号位”。
但是,近两年在智能驾驶上比亚迪也开始“向外张望”,例如将原高合智能驾驶总监许凌云招致麾下。
而据新闻媒体报道:“(4000 人的智驾团队)是特斯拉智驾团队的 5 倍,和华为智驾团队的规模相当。”未来,比亚迪还将在整车智能化领域投入 1000 亿元。
2024 年 8 月,比亚迪智驾总负责人杨冬生告诉媒体:“智驾团队是从三年前开始积累的。现在将近 4000 人,六七百人做规控硬件,1000 人左右做软件算法,其他做工程化和测试。”
而让智能驾驶平民化,也是王传福的愿望之一,他希望在两年内让中端车型和大众车型都能用上高阶智驾,甚至 10 万元以下的车型也能用上。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莱安农·威廉姆斯写道:“它在汽车软件方面一直落后于特斯拉等公司。现在,它正在努力缩小差距。它最近推出了璇玑智能汽车系统(由上文的许凌云带领团队打造),这中间还包括自动停车和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功能。比亚迪也是中国首批获得配备 3 级无人驾驶功能的汽车测试许可证的汽车制造商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们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在指定高速公路上完全控制汽车。同时,比亚迪将与优步(Uber)合作进行无人驾驶测试。未来,如果它们能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批准,比亚迪的无人驾驶汽车可拿来接送乘客。”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中,莱安农·威廉姆斯写道:“比亚迪正与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合作,从 2025 年开始将下一代汽车芯片引入其车型。”
除了与芯片厂商合作之外,比亚迪自身在半导体制造领域也有着多年积累。早在比亚迪刚刚成立 7 年之时,即其从 2002 年便成立了比亚迪半导体。
最初,比亚迪半导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而是作为比亚迪的 IC(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设计部而存在。此后,该部门先后入局 IT 微电子、光电子、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全产业链等领域,直到 2020 年这一部门被整合为独立的公司——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比亚迪于 2008 年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后于 2009 年凭借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在“缺芯少魂”和被外界围堵的情况下,其通过前瞻性布局抵御了不少外部风险。
如今,比亚迪在智能驾驶 SoC(system-on-a-chip)芯片、计算平台、传感器和核心算法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布局,不仅自主研发了新一代车载计算平台,也自主研发了 BOS 操作系统和新一代 AI 芯片。
对于技术自研王传福表示:“我首先是一名工程师,其次才是企业家。技术壁垒都是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恐惧,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所以,我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只要是人造的,不是神造出来的,别人能搞出来,我们也可以 [3]。”
以上优势的形成,不能离开比亚迪在研发方面的投入。2024 年上半年度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 201.77 亿元,同比增长 41.64%,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 [4]。而在 2011 年至 2023 年,比亚迪连续 13 年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的净利润。
比亚迪 2024 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其在研发上已经累计投入近 1500 亿元 [5]。同时,比亚迪员工已经突破 90 万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大约有 11 万人 [6]。
最近两年,在比亚迪近 5 万校招岗位中,80% 都是研发岗位 [7]。围绕战略、产业和产品,其成立了 11 个研究院。
让投入获得高倍收入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决策。王传福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判断既冒险又前瞻,前面提到他在十几年前就布局新能源,而停产燃油车生产在当时看来似乎也是一个过于激进的做法,但最终的成绩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对此,他曾表示:“2022 年 3 月份是一个转折点,比亚迪应该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把所有精力调到新能源车这一块,才能够更快地发展新能源汽车,更好地为市场服务。”
其实也正如王传福所言:“模具开坏了可能损失几十万,一个车型做坏了会损失几个亿,但如果战略方向错了,可能 5 年时间就没有了,时间用钱是买不到的。”而走别人走过的路,是没法和别人竞争的。
在访谈节目《酌见》中,王传福说:“我们早期创业时比较贫困,但当你真正有了一家有规模的企业之后,创业就不再是为了挣钱,其实剩下的就全部为了一种骨气。”
他提到自己早年去国外考察,却被海关要求查看返程机票。他说:“我第一次去美国,他们老让我拿返程机票给他看,我觉得很难受,好像我就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似的,吗要赖在你美国不回来?”
为了这种骨气,他坚持使用中文按键,并使用“夏”“秦”“唐”“宋”等中国朝代名字来命名汽车车型。面对质疑他表示:“没事,出了错我承担,我舍得这点销量。”
而如今,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比亚迪也在时代浪潮中迎来快速地发展。王传福表示:“新能源为中国汽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加速,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到第 1000 万辆,中国用了 14 年。从 1000 万辆到第 2000 万辆,不到一年半。”
在比亚迪刚成立之时,在和国外企业谈判时,假如对方给一小时的谈判时间,王传福往往得花费半小时来介绍自己。
2008 年,时任巴菲特副手的戴维·索科尔(David Sokol)前往深圳考察比亚迪,王传福为了证明比亚迪电解液的环保性,喝下了一口电解液 [8]。如今,比亚迪再也不需要太多的“自我介绍”,王传福也不再需要喝电解液。
“70 年的造车历史,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输赢。”20 年的造车历史,也是王传福和比亚迪的“争气史”。正如他所讲:“我们这个民族不笨、不懒,只要给机会,我们就应该做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