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被认为是“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在制造业重镇佛山,以广东峰华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峰华卓立”)为代表的国家级
峰华卓立生产基地内,由公司联合创始人、“中国第一人”、清华大学教授颜永年自主研发,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我国第一台无模铸型制造(简称PCM)概念机,被陈列在醒目位置。近30年来,峰华卓立保持快节奏的技术迭代,PCM系列装备已升级迭代至第六代,一举拿下广东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是我国少数实现铸造砂型机产业化、批量化生产的企业之一。
风口之下,近年来国内外逐鹿3D打印赛道的入局者慢慢的变多。企业开创行业先河之后,如何跑好持续发展的“马拉松”?“我们长期进行‘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自主研发的目标越是瞄准行业顶尖或‘无人区’,就越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迎来转化收获期。”峰华卓立董事长屈志说。
3D打印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上世纪末,我国的探索由零开始。峰华卓立核心技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9年前,从技术优势来看,可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1994年,颜永年带领团队率先提出PCM“无模铸型制造技术”,于3年后研发出PCM-1000试验机,并成功打印出一批铸型产品,这成为峰华卓立技术的起源。2004年,颜永年团队与原广东省佛山水泵厂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了佛山市峰华自动成型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峰华公司”,即峰华卓立的前身),开始对无模铸造技术进行产业化运作。
这项技术转化而成的国产设备,不仅性能好,而且性价比高。据相关负责的人介绍,2006年,峰华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台套基于微滴喷射技术的PCM-1200无模铸型快速制造装备,该设备将CAD计算机设计与传统砂型铸造工艺相结合,扫描速度每秒可达600mm,能快速、柔性、准确地制造内腔和表面较为复杂的铸造型芯,价格仅为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的1/5,市场潜力巨大。
与传统铸造工艺相比,背靠PCM技术的3DP(Three-Dimension Printing,立体式喷墨打印法)砂型打印无需模具,直接打印砂型,能用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完成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多品种、中小批量产品交付,还能实现复杂结构一体自由成型,精度优于传统砂型铸造,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是目前3D打印界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制造技术之一。“3DP无模砂型打印技术能让铸件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周期缩减50%以上。”屈志说。
经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沉淀,近年来,峰华卓立研发成果进入收获期。在产能和销售方面,峰华卓立具备了年产超大型砂型3D打印装备30台,各类3DP中小型打印装备100台以上能力,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5.6%,净利润增长率达160%。
市场效益逐年好转的背后,是一场艰辛的研发“长跑”。由于研发投入回报周期较长,前些年,峰华卓立也曾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彼时用屈志的话来说是“不计成本做研发”。
调研过程中,普华永道中国交易咨询部合伙人范龙弋对此颇为关注。在他看来,由于存在研发创新活动产出的不确定性、企业与资金提供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高强度持续投入研发类型的“小巨人”企业,往往会面临融资难题。
“这些年,我们始终在为筹措资金而奔走。”屈志说,除了从向金融机构、股东寻求帮助,公司通过佛山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广东省科技项目认定,迎来了“及时雨”。
峰华卓立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砸”向了研发。屈志介绍,近三年,峰华卓立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6%、18%、67%,公司研发团队人员数量增长20%左右,引入两位全职博士后,中高级职称人员占研发人员比例达30%-40%。平均来看,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的13%左右,其中今年上半年占比7.68%。
当前,峰华卓立的研发方向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一直在升级原有砂型打印技术基础上,加快布局陶瓷、金属3D打印新赛道。
自2008年起,峰华卓立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鹏等开展陶瓷卫生洁具的无模快速制造;2017年后,又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3DP技术在金属和陶瓷等成形工艺领域的研发合作,重点拓展3DP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公司已取得了百余项专利技术,部分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从砂型PCM-300到PCM-2500系列装备,再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3D打印技术和装备,我们的目标是彻底突破各行业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卡脖子’问题。”屈志说。
过去5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3.8亿元迅速增加至2021年261.5亿元,预计2024年突破500亿元。当前,中国慢慢的变成了3D打印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该技术深刻改变着机械装备、材料成形、航空航天、军工、汽车到医疗等众多产业的未来。
事实上,围绕上述领域,3D打印有着众多技术路径。用屈志的话来说,峰华卓立从砂型打印到陶瓷、金属打印,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分析技术能走多远,最终看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企业究竟怎么样来判断技术迭代路径,从而找准发展趋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路乾对此很关注,在他看来,对市场的判断关乎企业生存。
屈志对行业的准确预判,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从业经历。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屈志早年曾创办四川维珍高新材料有限公司,2015年因设备采购的原因,与峰华卓立结缘,到2018年正式接手峰华卓立,对3D打印技术下游应用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多元化技术布局,是快速拉升企业规模的关键一招。“单就砂型打印来说,市场规模要快速拉升至百亿级,是有难度的,我们一定要依靠其他技术作为补充。” 屈志表示,今年,公司在陶瓷、金属打印领域将分别实现零的突破。
如果说峰华卓立在判断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时,有着先天的基因优势,那么对于更多中小型创新企业来说,如何找准公司发展的“罗盘”,就至关重要。
“企业在市场探测阶段,往往面临决策难题,它们获取的信息越充分,就越敢于‘出手’。”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赵巍认为,峰华卓立故事的启发在于,地方政府要健全完善创新生态,搭建公共性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帮企业辨识风险,“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需要搭建更加密集的政策支撑网络。”
企业应寻求多样化的融资渠道,除银行贷款外,企业还应考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政府补助、上下游企业合作研发等渠道来获取资金支持。在调研中,我很欣喜地了解到峰华卓立已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财政贴息等方式,并积极需求股权市场融资支持。其次,企业应加强研发创新活动计划管理,明确研发阶段性里程碑,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投资人信心并吸引新投资人,实现研发创新活动与企业价值提升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
创新创业永无止境,不论是峰华卓立,还是更多处于市场探测阶段的企业,都需要以信息作为决策支撑,企业获得的信息越充分,越敢于下手,峰华卓立就是在充分了解行业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布局的。对此,政府应当构建更加有助于创新的生态,打造信息共享的服务性平台,帮企业了解趋势、辨识风险。同时,从国家到省市,政府应围绕资金、土地、人才等发展要素,构建支撑创新的密集网络,多维度、多渠道支撑企业发展。
从原始创新到发现市场和产品是一个艰难的跳跃。峰华卓立的案例表明,科学技术产品创新突破不但需要科学家勇于探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将技术变成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企业家在判断方向、探索市场、构建模式、鼓舞士气、协调资源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技术和项目,放在不同的企业家手里,其生死结局截然不同。好的技术只有配置在优秀的企业家手中,充分的发挥企业家才能,才有存活及成长的希望。佛山有大量“潜伏”的好科技项目、优秀的企业家,发掘这些企业家案例,尤其是从原创到商品的经验,对推动佛山制造业走向全球前沿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