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欧洲杯app

姚林:不断的提高我国铁矿资源保障能力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kaiyun欧洲杯app    发布时间:2024-12-04 01:43:47

  钢铁工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而铁矿石作为核心原料,在钢铁工业运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基础保障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铁工业空间布局由内陆资源依托型转变为沿江沿海消费指向型,铁矿资源保障也由国产供应为主转向进口矿供应为主,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前,中国钢铁工业主要为内陆资源依托型布局,国产矿供应基本自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参照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基于已有建设基础和原料指向的布局原则,依托当地煤炭、铁矿等资源,形成了鞍本地区、包头地区和唐山地区等典型的地域性煤钢工业综合体。计划经济时期,钢铁企业均对其需要的铁矿、辅料矿、焦煤等进行自产配套,形成完整的纵向联合产业链,自给自足,上下游协调发展,支撑了钢铁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

  二是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中国钢铁工业布局逐渐向市场导向型布局转变,铁矿石保障以国产矿为主、进口矿为辅。改革开放后,国内钢材需求迅速增加,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重心逐渐向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旺盛的地区转移,以1978年起开始建设的上海宝山钢铁为典型代表。同时,由于国家钢铁工业管理体制变化,新建和改扩建钢铁企业不再受限于上游资源保障,铁矿石进口量由此持续增加,从1978年的80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增长了17倍,尤其是2002年进口铁矿石首次突破1亿吨,2003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从10%增长至40%左右。

  三是21世纪以来,在市场作用和政策引领下,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开始向沿江沿海地区调整,铁矿石保障转向以进口矿为主、国产矿为辅。为改善中国钢铁产业布局不合理、不协调的明显问题,便于充分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家发布一系列钢铁产业政策和规划,如《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2005)》《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等,引领企业先后建设了曹妃甸、鲅鱼圈、湛江、日照、张家港和防城港等多个大型沿海、沿江钢铁基地,钢铁“北重南轻”“北材南运”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这一时期,受限于国内资源禀赋及铁矿资源开发与消费时空错配影响,我国铁矿石供应从以国产矿为主转向以进口矿为主,2004至2023年,进口铁矿石从2.08亿吨增长到11.79亿吨,达到历史峰值,增长了近5倍,对外依存度增长至约80%。在此期间,鞍钢、宝钢、武钢、中信、中钢、首钢等企业积极尝试“走出去”,实施全球资源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球铁矿资源丰富,能够很好的满足生产需求,然而优质富铁矿资源相对集中在少数国家和企业手中。同时,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地发展带来铁矿石需求的迅速增加,而我国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未能及时跟上钢铁产业的发展需求,由此产生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自有铁素原料不足以满足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需求。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国钢铁工业蒸蒸日上,2020年粗钢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并连续4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但上游铁素资源供应落后于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速度,产业链平衡配置问题突出。国产矿方面,我国铁矿石资源储量丰富,但禀赋不足,呈现贫矿多、富矿少、中小型矿多、矿石类型复杂、难开采等特征,国产矿供应开发和稳产增产面临诸多挑战。海外权益矿方面,中国企业“出海”起步较晚,对海外优质铁矿资源投资开发不足。废钢方面,相比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钢铁工业发展历史较短,钢材蓄积量、废钢资源量不足,形成了以高炉转炉为主的长流程发展路径,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加工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加工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钢铁企业“精料入炉”的需求。

  二是铁矿石进口来源呈现“双高”特点,国内进口主体多而散。当前,我国铁矿石供应高度依赖进口,且高度集中于澳巴两国及四大国际矿山。2023年,中国自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分别为7.37亿吨和2.49亿吨,合计占中国总进口量的84%;四大国际矿山对中国的发运量合计8.58亿吨,约占我国总进口量的73%。相对铁矿石进口来源的高度集中,我国的铁矿石进口主体却多达近千家,其中贸易企业900余家,进口主体多而散导致秩序混乱,投机性需求上升,市场陷入无序竞争。

  三是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不利于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海外矿山和中国钢厂之间的产业链价值分配不均问题突出。2023年,四大矿山税后净利润合计超2200亿元,而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总利润仅为565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陷入全行业亏损,钢铁企业利润空间被过度挤压;同时,现行指数定价机制存在样本小、透明度低、易受投机操纵和金融资本影响等问题,助推了产业链利益进一步向上游集中。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就是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自成立以来,中国矿产积极践行“保障资源安全、促进和谐发展”使命,秉持“瞰思寰宇•洞见资源•和谐生态”经营理念,立足“资源服务主力军、产业进化新平台、和谐生态贡献者”定位,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矿产资源综合服务企业,推动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可持续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供应链。

  首先,我们顺应国内钢铁企业诉求,与国际龙头矿山企业加强沟通协作,建立上下游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购销协作生态,确立了进口铁矿石长协代理采购模式,推动铁矿石贸易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次,积极探索平台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推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矿产资源大数据平台,逐步建立覆盖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数据体系,引领数智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在沿海沿江布局建设矿产资源储运集散基地,加快构建矿产资源综合服务体系,以提升资源流通效率;探索绿色冶金炉料业务,研发绿色炉料优化综合解决方案,着力从原料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打造中矿智库品牌,服务国家战略及行业发展。中矿智库定位于在市场分析、趋势研判、产业政策研究等方面成为市场领先的智囊机构,为国家制定矿产资源及相关行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持续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目前,围绕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已持续开展了系列研究,建立起了以铁矿石为重点的多维市场研究报告体系,并常态化服务政府、协会和有关重点企业,在凝聚行业力量、把握市场形势、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积极发声,引导市场理性预期。

  第四,协同各方力量,改善优化行业发展生态。坚持开放协同、互利共赢,与有关地方和国际矿山企业、国内钢铁企业、港口航运企业、金融机构和高校院所等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在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先后举办矿产资源国际高峰论坛和矿产资源供应链可持续生态开发者大会,一同推动矿产资源供应链生态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今年,中国矿产担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轮值会长单位,全方位加强了与钢协及钢铁企业、矿贸企业的交流协作,努力在团结组织行业力量、增强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转型发展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钢铁行业也正在从“增量发展”阶段转向“存量优化”阶段。这一轮市场调整是在经济转型升级、钢材消费总量整体呈现稳中趋降态势下的深度调整,不同于以前上升态势下的阶段性供需失衡,因此,矛盾和问题不会自动化解,而是要求行业主动适应市场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调结构、提品质、促转型,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提升钢铁工业铁矿资源保障能力和运行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铁矿供给将趋于宽松,应抓住供需格局转变的历史机遇,加强国内外行业上下游协作,打造公平合理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矿产资源供应链可持续生态建设。中国矿产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行业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趋势、钢铁企业提质增效需求,积极探索平台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推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推动行业企业在重大问题上凝聚共识、在关键节点上同频共振,逐步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携手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长期稳定、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模式,共同为钢铁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